在仪器校准中,被校准的仪器误差值是机构需要提供给企业查看的数据。仪器在长期使用中有误差值是正常的。为了使误差值达到最准确的水平,将对校准机构本身的仪器精度提出更高的要求。为了提高校准精度,在仪器校准过程中需要避免一些误差。那么校准仪器是为了避免什么误差呢?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。
1.系统误差
大多数系统误差的根本原因在于测量和校准方法、校准过程中的验证方法、校准人员的阅读习惯、仪器的放置和安装位置、仪器校准环境等。如果不规范,可能会影响校准结果并造成校准误差。在这种情况下,可以通过引入校正值来补偿系统误差对校准结果的影响。
2.随机误差
在仪器校准期间,将测量和比较多组数据。在多组校准数据的实施过程中,由于空气、光线、温度和湿度等不可控条件的影响,可能会出现错误。这与上述系统错误不同。系统误差主要由校准方法引起,因此可能存在固定值或固定性。
然而,由于其不确定的误差因素和分组数据,随机误差更具随机性和不确定性。因此,不允许简单地使用修正值进行修复,而是需要添加更多的实验组,以最小化随机误差,增加实验组的数量,并减少实验误差。
3.粗差
粗差是指在同一测量方法下,一般误差绝对值大于3倍的观测误差。这个误差比较大,误差的原因比较基本。这通常是由内部和外部人员的疏忽造成的。因此,为避免此类错误,仍需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,加强基础操作,提高测量和校准人员的专业水平。
除了这些需要避免的常见错误外,计量校准机构本身也应进行定期校准,以跟踪和管理自己的仪器,并减少可能的误差值。校准机构的校准周期一般为半年或一年。如果仪器较多,仍有可能分两批、半年和一批进行校准。校准后,需要将校准结果归档并记录在相关文件中以供查询。
减少误差的方法有很多,但最好的方法是从校准方法和人员的标准操作入手,做好基础工作,校准的准确性也会更好。
【本文标签】 校准仪器是为了避免什么误差
【责任编辑】